廉洁文化中国行丨商丘文脉 清风浩荡
图①:商丘古城鸟瞰。蒋啸 摄

图②:商丘市主要廉洁教育场所分布示意图。商丘市纪委监委供图
图③:商丘古城北城门楼上的“清德”碑。黄文波 摄
图⑤: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中的烈士纪念碑。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图④:党员干部在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参观学习。王盛璋 摄
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考察河南时指出:“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,兴盛于安阳。”河南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、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历为名都大邑。据史载,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,封于商,后迁徙,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遗墟之地为“商丘”。在这片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的土地上,清廉风骨、仁德基因、红色血脉,交织熔铸成坚不可摧的精神丰碑。
清廉底色
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,商丘一直担当着重要角色,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。从先商到古宋,自汉唐至明清,多个朝代在此兴都建城,形成了独特的“一城阅尽五千年”的历史格局。
翻开厚重史册,人们不难发现,引领中华文明的儒、墨、道三大学派的代表人物皆与商丘渊源深厚。孔子祖籍便在宋国栗邑(今商丘市夏邑县),其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的价值观念,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的凛然风骨,历经漫长岁月,晕染成儒家廉洁思想的厚重底色。
走进商丘古城东门,一股清风正气扑面而来。一条条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,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廉吏故事,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,接受廉洁文化熏陶。
商丘自古就是一块浸润着廉洁基因的沃土,涌现出诸多清官廉吏。
子罕是春秋宋国贤臣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一块稀世宝玉,想把它献给子罕,子罕拒绝接受。献玉人说,他曾经把这块玉拿给鉴定玉石的玉工看,说这确实是块稀世美玉,他不敢据为己有,所以才来献给子罕。子罕说:“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,若以与我,皆丧宝也,不若人有其宝。”意思是我以廉洁为宝,你以美玉为宝。假若你把美玉献给了我,我收下了你的美玉,那么我们就都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,不如我们各自都保有自己最珍贵的宝贝为好。献玉人听闻,便以携带贵重美玉难以平安回到家乡为由,再次请子罕收下,但子罕还是拒绝了。他请人把美玉雕琢成器后变卖成钱交给献玉人,又送其顺利返回家乡。
“以不贪为宝”被视为清正廉洁的典范。“子罕辞玉”的典故流传至今,启发着人们去思索,什么才应该是为政者心中的珍贵之宝。
以廉洁奉公、不营私利著称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与商丘颇有渊源。在商丘古城东南一隅,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古建筑——应天书院,这是北宋时期最负盛名的书院。范仲淹曾在这里求学和讲学。他一生节俭,为官清正,即便显贵之后,仍“非宾客不重肉,妻子衣食仅能自充”。一次,学生送他一条鱼,他婉拒道:“吾食粥心安。”能够安心食粥,抵抗住诱惑,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强大的信念,有着坚定的目标。正所谓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。范仲淹忧国忧民、情系百姓,其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所呈现出的胸襟抱负,早已成为历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动力。
如今,应天书院静静矗立在南湖之畔,有着历经岁月沉淀的古朴与厚重,书声穿越千年仿佛仍在耳畔回荡。
在商丘古城北城门东侧的城墙上,一块刻有“清德”二字的石碑分外醒目。据记载,这是清朝康熙皇帝给宋荦题写的“清德堂”的残留部分。
清代商丘籍名贤宋荦,出身仕宦之家,先辈清正廉洁,为人低调,不事张扬,良好的家风让宋荦为官数十年恪守本心,洁身自好。其精通典籍,熟悉掌故,诗文很受时人推崇。宋荦官至吏部尚书,任职时革除积弊、赈济灾荒、兴修水利,深受百姓爱戴。难怪康熙赞其“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”。
“清德”不仅是一块石碑,更是历史的见证、精神的传承。时至今日,站在城墙上,凝视着这块石碑,仍能感受到历史的风云变幻,以及一代代廉吏无私为民的情怀。
红色印记
商丘是一座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红色革命传统的城市。1921年12月,商丘车站党组织建立,同月,商丘铁路工人中的先进分子程圣贤、王连陛、姚鼎三加入中国共产党,自此革命星火便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……
在商丘城南的张菜园村,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宛如一座历史丰碑,承载着那段峥嵘岁月。
淮海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、在现代战争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。
1948年11月5日,国民党第55军第181师在洗劫商丘车站和朱集后,向东逃至张公店及周围村庄。6日,中原野战军1纵对该师发起攻击。张公店是附近最大的一个集镇,外有寨墙、壕沟,东西南北各有一个门,只有一座小桥可以通过,而壕沟外都是开阔地,易守难攻。8日中午,在中原野战军9纵炮营的炮火掩护下,1纵向守敌发起最后的攻击。“模范红五团”团长李程、政委戚先初率团主力首先突入敌人指挥部,厨房、牛棚、地窨子等到处都躲藏着慌乱的敌人。经过激烈战斗,最终歼灭国民党军5600余人。9日,新华社发出报道《解放淮海地区战役开始,我军全歼商丘逃敌一师》,宣告淮海战役正式拉开序幕。
在张公店战斗中,300余名解放军战士壮烈牺牲,将热血和生命献给了豫东大地。
淮海战役打响后,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、陈毅、邓小平、粟裕、谭震林组成总前委,统筹华东、中原地区的战时事宜。根据战事需要,邓小平率淮海战役总前委转移到商丘的张菜园村。总前委在这里运筹帷幄,指挥了陈官庄地区围歼战。
淮海战役打响后不久,国民党徐州主力倾巢西逃,解放军勇猛追击。1948年12月4日,华东、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将国民党军包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,此后淮海战役转入第三阶段。1949年1月6日,解放军向敌人发起总攻,激战至10日。陈官庄战役是淮海战役中持续时间最长、消灭国民党军最多的一战,俘获国民党军徐州“剿总”副总司令杜聿明,标志着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,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在这场战役中,人民群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陈官庄所在县县委发出“要人有人,要物有物,倾家荡产,支援前线”的号召,全县23万余人积极响应。民众拉大车、推小车,肩挑背驮;冒严寒、踏冰雪,昼夜不息,源源不绝地运送粮草弹药等物资支援前线。妇女们也毫不示弱,发挥了“半边天”的作用,为战士清洗衣物、碾米磨面、架锅做饭,成为这次战役的强大后援力量。
淮海战役的胜利被毛泽东誉为“人民的胜利”。陈毅则深情地说:“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。”
“军民团结如一人,试看天下谁能敌”。一句话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节节取胜的密码。
硝烟散尽,精神永存。走进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,一幅幅图片、一件件文物,重现了战争环境的艰苦、战况的激烈,仿佛听到了枪炮的轰鸣,看到了军民团结抗敌的身影,感受到了那份为了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豪情。如今,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河南省首批红色教育基地、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、商丘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来此参观学习,接受红色教育。
德以养廉
商汤是商族部落的首领,他宅心仁厚,重用贤臣伊尹,建立了商朝。商汤在位时以德治国、以仁治民,深受万民敬重,为后世树立了典范。《淮南子·修务》说他“夙兴夜寐,以致聪明”。为了把天下治理好,商汤呕心沥血掌管国事,连一个囫囵觉也没睡过。
《吕氏春秋》说:“汤之德及禽兽矣。”商汤生性仁慈,不仅对百姓施以仁爱,而且将这种仁德惠及自然。每当看到猎人布网捕兽,他都会去除三面的网,留一面,并诚恳地祈愿禽兽能够自由自在。“人置四面未必得鸟,汤去其三面,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,非徒网鸟也。”商汤的德行感动了四方诸侯,最终四十余国自愿归附,这便是“风行草偃”的生动写照。
商汤“网开三面”,将仁爱之德惠及万物。除此之外,他还将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铭文刻在澡盆上,强调自我革新、持续向善的精神,是道德修养的实践路径。通过每日反思与改进,商汤以身作则,倡导社会的道德进步。
众多至圣先贤胸怀天下、心忧百姓,在以商丘为核心的地域,或即过位,或居住过,或活动过,用崇德向善的高尚言行形成了文化文明圈,造就了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磁场,积淀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力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。如今的豫东大地,一个个不断刷新的“德善高地”,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力量。
黄伟是一名冬泳爱好者。在他的号召下,十多名志同道合的冬泳爱好者聚在一起,成立了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。成立伊始,他就向社会公开承诺:义务救援、不收钱物。“能帮一个是一个,看到被救者重获新生,一切付出都值得。”十几年来,他带领队员参与救援600余次,挽救了约80人的生命。黄伟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。
在商丘的日月湖景区,有一个以“好人”为主题的公园——商丘好人公园。李学生、黄伟、李东亮、张亚坤……这些好人的名字镌刻在公园的长廊里,也铭记在人民心中。在商丘,无数平凡人的善行义举,如涓涓细流汇成道德江河,涵养着新时代的清风正气。
黄河故道之水流淌千年,冲刷出商丘大地的古朴与秀丽。古风与新韵的交融,传承与发展的贯通,共同构筑起商丘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地和文化自信。从“清德印记”到“红色记忆”,从“仁德向善”到“商丘好人”,清风正气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。
近年来,当地纪委监委立足本地文化根脉,以挖掘、融合、传播为抓手深耕廉洁文化建设,联合家风培育、红色铸魂、阵地赋能、案例警示,创新“线上新媒体传播+线下场景浸润”模式,推动廉洁文化进机关、进社区、进家庭,让清风正气在殷商之源生生不息、代代相传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如今的商丘,廉洁文化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城市血脉,浸润社会肌理,滋养着党员干部的初心。崇德尚廉凝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“廉动力”。
(作者:张卫东 金丹江 焦风光)
中国传媒网摘编:亓淦玉 |